新华社巴拿马城12月27日电 1977年,当时的巴拿马领导人奥马尔·托里霍斯与美国总统卡特签署新的《巴拿马运河条约》和《关于巴拿马运河永久中立和经营的条约》。新条约于1979年正式生效,规定自1999年12月31日起,巴拿马将全部收回运河的管理和防务权,美军届时将全部撤出。虽然签署了新条约,美国却不愿就此放弃对运河的掌控。1978年,美国国会参议院在批准该条约时加入一项补充条款,规定美国在2000年后有权在巴拿马运河区驻扎军队,并可以为“保卫运河中立”而使用军事力量。这遭到巴拿马人民强烈反对。20世纪80年代初,巴拿马国防军司令曼努埃尔·安东尼奥·诺列加成为这个国家的掌权者。他在运河问题上态度强硬,要求美方执行新条约的各项规定,恢复巴拿马在运河区的全部主权,因此惹恼了美国。在多次尝试煽动巴反对派推翻诺列加政府未果后,美国干脆直接动手,于1989年12月20日派兵入侵巴拿马。具有讽刺意味的是,这场赤裸裸的侵略行动代号为“正义事业”。那一天,成为特里妮达·阿约拉一生都无法摆脱的梦魇。就是那场灾难,让她和身为军用直升机飞行员的丈夫阴阳两隔。“那天晚上,我看到远处一片火光,立刻给正在机场工作的丈夫打电话。他让我和女儿待在家里,不要出门。第二天一早,他的电话就再也无法接通了。”68岁的阿约拉陷入痛苦的回忆,“到了机场,我大喊:‘我的丈夫在哪里?’全副武装的美国士兵闻声而来,同伴拉着我赶紧回家。后来才知道,很多巴拿马人被打死了……”这场大规模军事行动持续了十余天,数万名美军士兵入侵巴拿马,诺列加政府被推翻,诺列加本人也被抓捕。1989年,美国武装干涉巴拿马。这张资料照片显示,美军士兵在巴拿马城街头搜查行人。新华社记者胡泰然摄诺列加说,那场入侵“全是因为美国拒绝接受即将丧失巴拿马运河控制权的事实”,“美国不愿意看到独立、自主的巴拿马人民”。曾在美联社等多家新闻机构任职的彼得·艾斯纳将美军入侵巴拿马称为“强权国家滥用权力的无耻行径”。美国经济学家约翰·珀金斯在《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》一书中也指出,巴拿马并未犯下任何罪行,只是坚持巴美双方应遵守新运河条约,结果却遭到惨无人道的武力攻击。作为那场战争的受害者,阿约拉提起35年前的那个至暗时刻,再次失声痛哭。“美国入侵对普通巴拿马家庭来说是非常惨痛的经历。那时,我们的女儿刚满3岁。这种痛苦伴随我的一生。”在巴拿马城的一个公园中,静静矗立着托里霍斯将军的半身像。不远处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屋,门牌上写着:为了真相、记忆和正义。这里是巴拿马政府2016年成立的“1989年12月20日委员会”所在地,该委员会负责调查美国入侵巴拿马的真相和处理死难者相关事务。“这个日期属于全巴拿马人民。”委员会主席罗兰多·穆尔加什说,“这次入侵破坏了我们的民族尊严。美国人打着民主的幌子入侵了我们的国家。”委员会2024年9月更新了一份有441名死难者的名单。在这份名单上,年龄最小的仅1个月大,最年长的84岁。2022年,巴拿马政府宣布,将每年12月20日定为“全国哀悼日”,全国降半旗,所有酒吧、超市、歌厅等严禁销售酒水。与此同时,美国侵略巴拿马的历史也被写入巴拿马学校教科书。58岁的塞瓦斯蒂安·贝尔加拉在那场战争中失去了父亲。他十分赞同把美国入侵的历史写入课本:“当人们开始遗忘时,灾难就会再次发生。让学生们了解这段历史,就会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印记,让他们认识到这样的事情不能再发生。”记者:赵凯 席玥 陈昊佺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 |